沒想到商業電影的情節在現實世界的非洲再次活生生地上演。危機總動員畢竟是美國商業片,不管過程有多少曲折,無論如何的驚險,最後都會千鈞一髮的完美大團圓,美國又一次拯救了世界(笑!)。很遺憾的是,電影如此美好,現實醫界對伊波拉病毒(Ebolavirus)卻是束手無策。在我還是學生的年代,老師上課的時候說道:目前這個疾病(伊波拉出血熱)只發生在非洲,台灣不曾有過病例;不過天涯若比鄰,哪一天說不准會出現在台灣。現在回頭看,根本有如先知;去年狂犬病再次在台灣現蹤,就告誡我們很多病毒疾病有時候只是沉寂,並不是消失。為了增進我們的常識國際觀,讓我們來聊聊伊波拉病毒。 

 

根據追獵病毒的醫學家自述,以前沒有人知道這個病毒的存在。1976年薩伊(現在的剛果民主共和國)楊布庫(Yambuku)這個小城發生不明的出血熱病,美國CDC派人調查的時候,一開始是以為可能是黃熱病、拉薩熱、或是在1969年剛發現的馬爾堡病毒(Marburg virus,這是伊波拉病毒的親戚,兩隻同屬Filoviridae絲狀病毒科)。但是,很快地他們就覺得不對勁。拉薩病毒和馬爾堡病毒都有很高的死亡率(15~30%),但是遠不及這次不明出血熱高(80~90%),極有可能是新的病毒現身。

 

現在我們對伊波拉病毒的認識,幾乎都來自一個病人(Mayinga)的血液。她是一位護士,在楊布庫照顧病人的時候受到伊波拉病毒的感染,應該是薩伊首都金夏沙的指標病例(第一個病例)。10月從病人的血液分離出病毒,電子顯微鏡下看起來跟馬爾堡病毒相似,但是對檢驗馬爾堡病毒試劑沒有反應。CDC疫情調查員一路追到楊布庫,認為這裡極可能是病毒的源頭。要替新病毒命名的時候,本來會用發現地的地名來命名(馬爾堡病毒Marburg virus就是如此),不過主事者不希望這個小城永遠跟這個致命病毒連在一起,於是就用楊布庫旁小河的名字,取名為伊波拉(Ebola)。

 

伊波拉病毒是和馬爾堡病毒同屬絲狀病毒科Filoviridae的成員,病毒呈長條形,外有病毒套膜,內有非分段的負股RNA(enveloped, nonsegmented, negative-strand RNA)。伊波拉病毒屬(Genus Ebolavirus)目前有五種病毒,其抗原、生物特性、致病力、致死率都相差很大。Bundibugyo ebolavirus 罹病後的致死率40%Sudan ebolavirus大約是50%Zaire ebolavirus高達70 to 90%;但Taï Forest ebolavirus只有一個感染案例,亞洲株Reston ebolavirus雖然有感染人類,但是都是無症狀的(Taï Forest ebolavirus這隻病毒在不同論文被稱之為Côte d’Ivoire Ebolavirus)。

100  http://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p1405314

An external file that holds a picture, illustration, etc.
Object name is nihms390551f1.jpg Lancet. Mar 5, 2011; 377(9768): 849–862.

伊波拉病毒是一個典型的人畜共通病毒感染的疾病(有沒有覺得很眼熟?之前才介紹過狂犬病也是),跟狂犬病不一樣的是,我們對伊波拉病毒的自然宿主、自然界的傳播演化近乎一無所知。雖然大家猜測應該跟馬爾堡病毒一樣,由某一種果蝠(fruit bats)當作自然界的保毒宿主(reservoirs)。但是一直沒有病毒學或者是血清學的直接證據證明這個假說,也造成的防疫和研究的困難。

 

傳染方式一般相信是直接接觸傳染,病毒似乎會通過粘膜、有缺損的皮膚、或通過腸胃道感染。在人類爆發流行的時候,發現被感染的病人似乎都有接觸受感染的病人或屍體;除此之外不完全的無菌觀念和醫療也是造成人類流行的主因。1976年的大流行,就是重複使用受汙染針頭造成的。感染性病毒顆粒或病毒RNA可以在血液、精液、生殖器分泌物、皮膚、體液以及鼻腔分泌物找到(不過飛沫或空氣傳染在實驗動物上沒有發生)。

 

伊波拉病毒感染之後的症狀,通常沒有特異性如發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嘔吐、和腹瀉等等。雖然叫出血熱,但是不到一半的病人會有可見性的出血。整個造成出血的致病機轉,猜測是和內皮細胞有關,不過沒有實際的證據。主要的凝血異常跟瀰漫性凝血(DIC)的表現是一樣的,瘀點、瘀斑和黏膜出血。研究發現病毒感染人體之後,主要以免疫系統的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為首選的目標。被感染的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轉移到淋巴結、肝、以及脾,進而擴散到整個淋巴系統和血液中。這些年發現感染致命的病人,淋巴組織的壞死非常的明顯,特別是T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killer cell);不過病人痊癒之後,淋巴細胞數目會回復正常。休克的病人和實驗動物發現一氧化氮(NO)的異常升高,造成了組織損傷,血管通透性的改變,淋巴細胞的凋亡,以及低血壓休克(說了這麼多其實是,我們對這隻病毒如何造成症狀和死亡的機制還沒有一個完整清楚的了解)。伊波拉病毒在初期是非常難以診斷的,因為在流行地區有太多太多類似症狀的疾病了。現在的診斷方式是,收集可能患者的血漿做RT-PCR和抗原檢測ELISA的檢查。

An external file that holds a picture, illustration, etc.
Object name is nihms390551f2.jpg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406178/

治療就ㄎㄎ了,目前能做的就是所謂的支持性療法(類似感冒的時候多喝水多休息),維持水分和電解質的恆定,保持氧氣和血壓的穩定以及避免併發的感染。之前用來治療的藥物,如Ribavirin(C型肝炎的治療藥物),都已不建議使用。在最近的十年內,有些實驗性的療法對於感染絲狀病毒的實驗獼猴效果相當讓人振奮,算是已經完成新藥開發Pretrial的部分。目前最接近人體實驗的藥物是絲狀病毒的單株抗體(好像有人說這個東西已經過氣了?),連感染72小時以後的獼猴都有效。緊接其後BCX4430一個modulatory RNA的藥物,作用是干擾病毒RNA轉錄和複製。疫苗是另一個讓人驚喜的部分,科學家用重組水泡性口炎病毒(Recombinant 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作為PEP疫苗(就好像狂犬病疫苗一樣,暴露後才注射),成功在被感染蘇丹伊波拉病毒(24~48小時之內)的猿猴身上治療成功。當然,要到人類可以使用還有漫漫長路。

 

每一次伊波拉病毒爆發的流行,都帶給公衛嚴重的挑戰。為什麼這樣的疾病可以三番兩次流行,然後再次神隱?除了科學界和醫學界還沒有完全了解這隻病毒以外,還有好幾個原因。有疫情的國家有些不願意受外界援助,隱匿疫情的嚴重性(SARS時候的台北市、中國);非洲地區國家的環境衛生和醫療一直都不夠好,罹病的病人也會死於併發症或飢餓;被感染的病人和家屬因為國家不透明的政策和對於外來援助的不信任感,非常恐慌以至於四處流竄,並且作了許多違背疫情控制的事情,再再都讓疫情死灰復燃甚至惡化。我在十年一覺防疫夢就提過了,防疫最重要的事:第一:疫情要透明,第二:準備要充足。希望當地政府盡速讓大眾理解伊波拉病毒的致命性,同時告訴民眾現階段該採取的緊急應變措施。用這些知識和更多的資源來遏止病毒散佈,並讓更多民眾了解他們正在面對甚麼樣的病毒,讓這次的流行在最小的犧牲下落幕。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1. 1.      第四級病毒
  2. 2.      Ebola outbreak in Guinea unprecedented – MSF 
  3. 3.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4. 4.      Ebola — A Growing Threat? 
  5. 5.      Ebola haemorrhagic fever 
  6. 6.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伊波拉病毒出血熱
arrow
arrow

    千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