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see You!』電影愛好者應該馬上就猜出這是哪一部影史留傳的電影,就是那部全世界最賣座的電影阿凡達(Avatar),這是一部纏綿悱惻、環保芭樂…咳咳!這一部影片開啟了一個新的觀影世代,影片不再是平面。你的視覺會跌進那個世界,騎著飛龍上天下海;或者漫步跳躍在叢林之間,花瓣紛紛飄落,然後暈車(動暈病)吐到爬不起來。(就像在下一樣!)如果讀者以為這是篇影評,那就大錯特錯啦!我們來談談What do we see

 

視覺可以說是演化最重大的突變之一,除非在無光的環境中,要不然視覺不但可以獵食,更可以躲避危險。大部分的草食性動物,兩眼在頭的兩側,以得到最佳的視野(用以早期發現掠食者)。而大部分的掠食者,眼睛則在頭部的前方,因為立體視覺和距離感對於補食大有助益。阿凡達就是巧妙的利用了人類的視覺,讓你『看到』或者說讓你的腦袋誤以為你看到了一個世界。

 

基本上,關於視覺的很多功能都是在出生後才發展的,立體感是其中一個,畢竟在肚子裡,胎兒無法看到也無法想像立體感是甚麼。眼科學的教科書也有解釋,立體感必須在半歲之前發展,不然就永遠沒有了,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有些先天性的斜視,在有些醫療中心是主張儘早手術(一歲以內),因為大腦發育不能重來。很多動物實驗,用貓跟猴子做遮掩的實驗。如果早期讓實驗動物只用一隻眼睛看,在大腦的LGN 146層(對側來的fiber)會明顯變薄,大腦處理視覺的部分就會發育不良。不過,立體感的能力是有程度的不同,小兒眼科檢查立體感就是看蒼蠅跟圈圈。基本上只要兩眼有一點fusion就可以看到蒼蠅,但是最後三個圈圈就有點難。必須要兩眼binocular vision都是用黃斑部在fixation才有辦法看到,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可以用立體感測詐盲,因為病人以為立體感跟視力是兩回事。

 

其實立體感是來自兩眼的input角度稍微不同,腦部會接收到兩個稍微有點不一樣的影像(你可以在桌上擺一支筆,閉左眼和閉右眼看到的世界一定不太一樣),然後大腦會以一個影像為主體(就是你的慣用眼,有去配過眼鏡的應該知道),將立體感組織起來。但是,六公尺以外的東西就角度幾乎一樣,我們是依靠經驗看東西的大小清楚程度來決定有多遠。Avatar還使用另外一個視覺功能產生立體感,就是旁邊跟後面的東西(反正不是重點的東西)都是模糊的,我們看東西時除了專注的focus以外的東西都是模糊的,一方面是因為只有黃斑部能產生高解析度的影像,另一方面我們的大腦皮質(cortex)也發展成一次只會專注一樣東西。舉例來說,你現在在看電腦螢幕的同時旁邊的其他東西都是模糊的,除非你把眼睛轉過去看(我猜你一定看旁邊了吧,笑!)。

 

用這種方式,我們會覺得這個電影有更接近我們平常看東西的方式,所以覺得更立體了。如果讀者把立體眼鏡拿下來,一定會覺得螢幕上霧霧的,好幾個重疊的影像,這就是上面所提到的左眼和右眼的影像;Avatar立體眼鏡用的是偏光鏡,左眼看出去的時候,眼鏡會將螢幕上放給右眼看的影像濾掉,反之亦然;因此兩眼的影像輸入到腦部的時候,會產生景深和立體感。但是你如果把頭歪一邊,偏光鏡無法濾過另一眼的影像,那眼鏡就跟沒戴一樣,只是浪費你的電影錢而已。

 

本篇文章特別感謝眼科醫師的同學跨刀相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千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