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地救援  The Martian

上映日期:2015-10-01

導  演:雷利史考特

演  員:麥特戴蒙、潔西卡雀絲坦、克莉絲汀薇格、凱特瑪拉、奇維托艾吉佛、賽巴斯汀史坦、西恩賓、傑夫丹尼爾、麥可潘納

 

身為一位科科的宅宅,有些讀者可能會以為絕地救援電影一上映,這個業餘的天文科科宅就會跟上次星際效應一樣,眼巴巴的去搶首映(才怪,誰會理一個發文不固定的宅宅),不過這次我一開始真的是興致缺缺。看到『全世界最欠救的男人』實在有滿肚子的不爽,上次星際效應還差點害死了好爸爸,預告片表現出來的又是一副「阿姆斯壯你算哪根蔥」(我猜想是翻譯問題,電影翻譯是阿姆斯壯我看你還怎麼得意),因此這部影片並沒有排在我的電影片單裡。不過有位正妹噗友(記得妳是文組的呀!)跑去看了這部號稱科學含量很高的電影,讚譽有加,還找了一拖拉庫的噗友去二刷。傑克,這真的是太神奇了!之後連我家娘娘的好奇心都被勾起來(娘娘也是文組的,完全看不懂預告片到底是如何打動娘娘),我們倆就買票進場看看。

 

看完之後只有一個感想,真的是太精采了,特別是對一般不會對天文科學斤斤計較的觀眾來說(當然,我是指娘娘)。但是對一個打定主意就是要找碴,對每一個科科知識都要再三吐槽的宅宅來說;這部電影無疑還是十分精彩,不過有些科學的洞還是太明顯啦,完全沒辦法視而不見。看完電影後才去買原著(火星任務),原著對科學的知識以及細節的描述比較完整,電影裡面省略的部分細節是靠著原著撐起來的。簡單說如果沒看原著,某一些場景和對話根本不知所云。個人覺得原著比電影還精彩,不過話是這樣說啦,業餘科科宅還是覺得電影很好看、很出色(明明只有紅色),天文魂整個燃燒起來,還跑去二刷(一整個毛果魂附身)。

 

以下有劇透(都要評析當然有劇情),科科宅的碎碎念、原著和電影的比較。

 

戰神三號的太空人正在執行火星土壤採樣任務,然後突然碰到非常大的砂塵暴(電影用牛頓來代表風力,這裡超奇怪的,怎麼不是用風速呢?原著用風速顯而易見合理的多),迫不得已只好放棄任務。在撤退的時候發生意外,主角馬克被亂飛的通訊天線擊中,損壞了生命監測器,其他的組員找了好一陣子(特別是指揮官露易斯),登陸艇即將翻覆只能撤退,把認為已經死亡的馬克留在火星上,故事就這樣開始了。這段情節可以算是整個故事最大的科學bug,火星上『不可能』有這樣大的『風力』,你沒看錯完全不可能。原著放棄任務的風速是每小時150公里,大概比杜鵑颱風弱一點點(杜鵑登陸當天我有上班,飛來一個天線把格主做成串燒是小菜一碟)。或許火星上風速有可能達到每小時150公里,但是大氣壓力只有地球的0.006,真正的風力大概就像地球每小時1公里的微風一樣,這種風力連放風箏都有問題。原作者的訪談很乾脆的承認這是故事裡的bug,不過無可奈何,想不到有什麼其他特別的方法可以把馬克單獨留在火星上。

 

馬克從昏迷中醒來之後,先回去居住艙把傷口處理好,然後面對現實:他一個人被留在火星上。這裡不得不說,不愧是『全世界最欠救的男人』,一開始的那副死樣子配合劇情時在是太到位了。馬克低潮才演了五分鐘不到,自言自語這一句『我才不要死在這裡』,好像點燃了什麼開關一樣,他開始清點手上所有的資源。他發現不管怎麼省著吃,食物都沒辦法撐到下一次火星任務的人來接他。除了坐以待斃,他只有一個選擇,用盡『他媽的科學』(不是格主罵髒話,這是電影的台詞)想辦法活下去。主要馬克必須克服兩件事:一是食物,二是連絡地球。電影和原著都很有意思的把算食物熱量的地方演(寫)的很有趣,第一次看的時候格主的違和感很嚴重,算熱量是很正確啦,不過只算碳水化合物對嗎(醫療背景的缺點,總是覺得營養不均衡)?蛋白質怎麼辦(總不可能在上面養豬吧!火星版的開心農場)?蛋白質的攝取這裡可以說是無解的食物bug

 

電影接下來是馬克使用自己植物學家的專才,開始火星上的開心農場大業。老實說電影演的完全不可能種出任何東西,原因很簡單:一沙一世界(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地球之所以種得出作物可不是只靠空氣、土壤、陽光和水的。土壤中各式各樣的細菌重要性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例如沒有根瘤菌,花生是絕對種不起來的。糞便的菌叢跟土壤的菌叢更是天差地遠,不要以為只要大便在火星土壤裡就可以種馬鈴薯呀!原著倒是寫的很仔細,他有從地球帶土壤來火星打算種植物,所以他用地球的土壤和大量的有機物質(也就是大便),感染了大量的火星土壤,成功的將荒漠變成沃土(原著:為了讓自己能活下去,我屁眼努力的程度簡直和我的大腦不分上下)。

 

鏡頭接著轉回美國太空總署NASA,檢視火星衛星成像的時候發現馬克沒死(不得不佩服電影的細緻,除了探測車的位置移動以外,連太陽能板都有打掃過的差異),電影這一幕很巧妙的帶出故事裡NASA最重要的幾個角色:太空總署署長泰迪、戰神任務負責人芬卡、公關組組長安妮和衛星通訊部明蒂。電影中泰迪知道馬克沒死之後,冷冷的說了一句,如果我計算沒錯,他會餓死在火星上。以一個Leader來說,這個反應超奇怪。小說裡的安排,這句話是因為他要先飛去芝加哥跟馬克的父母報告這個消息,但是覺得救援很難,近乎遙不可及所說的(這個反應就正常多了)。

 

馬克和NASA 都為了恢復通訊努力,但是NASA發現他們不管做甚麼努力,都幾乎徒勞無功,要發送夠強的訊號到馬克能夠收到,所有的衛星和器材都不夠力。馬克也知道這一點,於是除了種菜以外,他開始計畫遠征打算回收拓荒者號(MESUR Pathfinder),打算使用拓荒者號的通訊系統跟NASA聯絡。這一路千里迢迢,有好幾個難題要克服,最重要的是能源不足。馬克想盡辦法把能源都用在駕駛探測車上,其他需要能源的部分例如保溫,就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池(這個一點都不罕見,鼎鼎大名的航海家號12號就是使用這種電池),電影這部分演的太幽默了。而芬卡從探測車前進的方向猜測出來(畢竟雙方的首要目標都是建立通訊),馬克打算去回收拓荒者號。芬卡立即將所有拓荒者號計畫的成員召集,把在倉庫裡的拓荒者號原型搬出來,在馬克成功回收拓荒者號並修好無線電之後聯絡(這一幕讓我想到阿波羅13)。

 

Are you receiving me?好不容易才聯絡上孤獨一人的馬克,藉著馬克的巧思(十六位元碼)以及NASA工程師的努力,他們終於可以成功的對話。可以對話之後,這個故事的進展才飛快的前進。NASA著手救援行動(打算把戰神四號的補給品先丟到戰神三號的基地),也跟賀密斯號的組員告知,馬克還沒死(這裡帶出另一個重要角色飛航主管米區,在告知組員馬克存活的真相意見與泰迪相左)。本來時間還算充裕,火星的開心農場可以給予接近500天的熱量,但是居住倉的減壓閥門在工作100多天之後終於壞了(其實一點也不奇怪,本來的任務只有31天而已,已經比設計多了三倍時間),很淒慘的開心農場所有的生物(包括馬鈴薯和微生物)通通在減壓艙爆炸之後掛點,馬克在探測車裡整個大崩潰。本來的900天一下子縮短成460天,NASA也發瘋似的加班趕工,還必須借調土星計畫的發射器使用。遺憾的是因為時間真的不足,省略了某些發射前的檢查,補給品的發射失敗了。(補給品太空船名字是伊莉絲Iris為希臘神話中彩虹的化身和諸神的使者,而戰神任務的長程太空船叫做賀米斯Hermes他與伊莉絲共同擔當神界與人界之間的信使)。

 

萬萬沒想到中國航天局會在這時候伸出援手(我覺得那根本不可能,哼哼!),中國航天局放棄了自己的計畫,將太陽神推進器借(?)給了NASA,這次時間更趕,沒辦法裝降落系統,打算讓太空船裝食物直接墜毀在火星上。計算太空船軌道的李察靈光一現的想到,可以讓賀米斯號借用地球重力轉彎前進火星,這樣子會節省很多時間,而太陽神號推進器可以用來補給賀米斯號。速度比太陽神號直接前往火星更快,而且有太空人可以應對各種緊急狀況,這是一個風險比較小的選擇。泰迪、芬卡、安妮、米區和布魯斯(推進實驗室總監)開愛隆秘密會議,來決定是否採取這個方案(愛隆會議耶!摧毀魔戒的秘密會議,波羅莫在那裏耶,該不會是因為有這一幕才錄取西恩賓的吧XD)。泰迪選了太陽神號直接前往,而米區認為泰迪根本是個懦夫,這個做法絕對會讓馬克斷糧死在火星。因此抗命把李察計算的軌道偷偷寄給賀米斯號,而這些團員全體一致的通過要執行李察普奈爾行動,他們改變賀米斯號軌道,逼使NASA不得不改變計畫執行李察普奈爾行動。(這一大段情節電影比小說來的精采,整個開會和爭辯可以看到兩個主管的觀念對立,愛隆會議萬歲!不過小說有提到中國為什麼同意"借"太陽神推進器,以及中國航天局科學家對放棄太陽神計畫的惋惜,這個在電影並沒有提。)

 

接下來電影和小說根本上就是分道揚鑣了,小說比較坎坷(有一種西遊記唐僧九九八十一難的感覺,而電影砍掉中間四十難左右),如果要放在電影裡面根本放不下,因此把探測車從戰神三號前往戰神四號的小說內容都刪光(應該吧!)。到達戰神四號登陸小艇改造也很有趣,雖然火星上的大氣壓力只有0.01都不到,真的可以把整個登陸艙頭都拆掉嗎?這不就變成是個沖天炮了嗎?跟賀米斯號接駁的時候也很唬爛(小說已經很唬爛了,電影更唬爛),電影馬克還真的把太空衣剪了一個小破洞,拜託好嗎?這只會變成一個原地旋轉的蝴蝶炮,鋼鐵人要飛行最少也要4個噴射系統,那還是在地球上;要是在太空想要穩定的移動,最少要像指揮官坐的那個Manned Maneuvering Unit,在電腦的控制下使用小量的噴射控制方向和速度,電影能夠往前飛實在是太違反牛頓力學了。

 

雖然導演說這是一部科幻版的魯賓遜漂流記,但以一個科科宅認為,這更像是一部太空版的馬蓋仙(不小心洩漏出年紀了XD)。有看過馬蓋仙的網友應該都知道,馬蓋仙碰到一個現實狀況的難題,他都會先內心OS(以前大學的時候、小時候有什麼活動啦),然後就帶出一個科學知識,然後再加上動手做剛好能解決他那時的困境,是科科宅的偶像,而馬克在小說中根本跟馬蓋仙一模一樣呀!一步一步的發現問題,一步一步的動手用科學解決問題。

 

很多朋友看完原著和電影之後都同意,小說寫得比電影更精采,我自己在二刷前也是這麼認為的。二刷電影之後,我認為純粹是因為載體的不同,小說的寫法可以比較完整,可以介紹前因後果,可以討論很多OS和細節,這樣做也不會讓讀者搞不清楚狀況(反正忘記哪個角色就往前翻就好了)。電影就不能這樣演了,旁白也好、自言自語都是有限制的,這部電影在改編的時候非常巧妙使用影像日誌系統,讓馬克對著鏡頭寫日記;這樣他的OS和自言自語,或是解說科學的部分就不會太奇怪。整體來說雖然我比較喜歡原著小說,但是我仍然認為這部電影是非常非常成功的改編。

 

最後,讓我用馬克的話做結:No matter what happens, tell the world, tell my family, that I never stopped fighting to make it home.

arrow
arrow

    千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