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文章完全是因為革少的轉文;發明疾病的財團,革少當時大驚失色,直呼為什麼泛科學會刊登這樣的文章。我把全文看過之後,覺得這個真的是挺糟糕的。裡面所簡介的內容,跟身為一位臨床醫師的經驗相符的少,相異者多。除此之外,有一些很明顯某些段落讓人看了不甚舒服。本來想快手寫作直接反擊這篇文章,但是沒有人噗友說:要批的話不如針對原著,介紹書未必可以把書中內容完整呈現,節錄的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沒有人噗友言之成理,於是我買了這本書,齋戒沐浴開工,準備好好地吐槽研讀一番!

 

閱讀這種書籍之前,最好奇的部分是:作者為什麼要寫這本書(或者說他想用這本書傳遞些什麼)?再來就是:他如何去蒐集如何去呈現這些資料?我打算先介紹完這本書之後,再以一個臨床醫師的角色,來討論這本書點出的問題,以及這本書自己的問題。

 

作者尤格.布雷希在前言就開宗明義地說:現在的藥廠和醫療利益團體發明出種種疾病,疾病於是成為工業產品。廠商和利益團體把正常的生命過程扭曲成醫療問題,他們把生命醫療化了。

提到販賣疾病的操作方式分為五種:

、把生命正常過程當作醫療問題:例如掉髮(張泰山)

二、把個人問題和社交問題當作醫療問題:神經醫學領域,精神科診斷。

三、把致病風險當成疾病:骨質疏鬆症

四、把罕見症狀當作四處蔓延的流行病:勃起功能障礙(藍色小藥丸)

五、把輕微症狀當成重病前兆:大腸激躁症。

這五個操作方式幾乎就涵蓋了這本書內容的80%,後面會更細緻的討論,藥廠和推銷人員如何使用廣告影響一般民眾;如何用各種手段去影響醫師或是研究人員。

 

如何要你吃藥?當然就要從診斷你有病下手。這章[有種疾病叫做診斷],就是作者說明醫師如何利用健康檢查,利用統計的差異說明你高血壓高膽固醇啦;利用人類對高科技影像檢查的迷思,推銷昂貴的醫療影像檢查。因為有診斷,所以才有正常和異常。例如以前的同性戀在精神醫學的領域叫做性別認同障礙症候群,1974年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會員決議,不再視同性戀為疾病。一夕之間,數百萬人就因此痊癒了。不過精神病的診斷還是越來越泛濫,藥廠因應需求生產了更多的百憂解利他能越多的診斷越多的用藥,越多的支出。

 

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是眾所皆知的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因子。但是膽固醇也為身體必要物質,有必要降到200以下嗎?藥廠在降膽固藥Lipitor上賺了一大筆,而且藥物保護心臟的效果說不定是來自抗發炎反應。80-90%的高血壓是所謂的原發性高血壓(找不到有特殊原因),治療有時候帶來更不舒服的副作用。研究人員發布的致病危險因子一直在增加,但是越來越不可思議。

 

人類的性愛,被藍色的小藥丸變成了醫療的需求。藥廠忙不迭地尋找下一個世代的威而剛,女性的威而剛。有壯陽藥當然就有壯陰藥,你說是吧!

 

人的基因圖譜於2002年完成,人類因此陷入好幾個魔咒,你有這個致病基因,所以你會得病;因為你有這個基因,這個工作你不能做;這個孩子有致病基因,我們訂做一個胎兒來治療。基因檢測公司揮舞基因異常的恐懼,大發利市。事實上,很多基因的交互作用,很多疾病和基因的關係,現在的我們仍然不了解。徒然讓這種唯恐天下不亂的藥廠﹐賺錢賺得眉開眼笑罷了。

 

────────這是分隔線────────

 

我在閱讀這本書之前就有輕微的違和感,總感覺這裡面提的內容似乎非常的古老,後來找了一下才發現這本書是200493日第一版中文版。也難怪這裡面有某些論述不切實際到極點,不僅僅是立場不同而已,很多甚至還是偏見。既然我已經把書的簡介完成,接下來應該說我自己讀過的感想,以及對Gene Ng文章的討論。不過,如果要全部討論還會牽扯到醫療經濟學,這部分我力有未逮,我只討論這本書跟醫療比較有關的部分。

 

隨著文明的演進,人類企圖使用醫療科技來改善生活是很正常的事。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壽命慢慢的延長,然後我們並不知足,期望我們越活越好。什麼叫做越活越好?我個人的簡單想法是,當我年紀到50歲甚至是70歲的時候,我還能做20-30歲能做的事情,我可以大口吃飯,我可以正常上廁所,我還可以愛人,我還可以做愛。

 

這本書裡非常瞧不起威而剛,認為那是藥廠的把戲,那是行銷堆出來成果,對人類的醫療(扶傷救死)沒有任何的幫忙。現在的醫療除了所謂的實際的藥物效果之外,有一個很重要部分也放入所謂的醫療評估裡面,那就是生活品質的指標。我不知道作者有沒有實際去問過使用威而剛的人,那些使用者絕不覺得生活品質有改善?我看到的是,作者認為既然不行了,就表示你的身體告訴你不要再做啦(P193)!

 

作者對基因檢查輕忽的態度也讓我傻眼,有BRCA1以及BRCA2的婦女,得到乳癌的機會比常人高非常的多,很多病人會因此選擇預防性全乳房切除術(最知名患者:安潔莉娜裘莉)。作者卻這樣說:不少美國和德國婦女就這樣挨了刀,儘管帶有上述致癌基因的女性大概有百分之四十到五十沒得到乳癌(P204)。我是不知道國外醫師會怎樣跟病人談這個,但是依據醫療倫理的基本原則,這應該是讓病人自己決定。

 

醫界在這幾年的省思之後,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俗稱的三高)的觀念也有所改變。血壓控制由以前嚴格到靠北邊走的建議值,到現在最新一版的高血壓治療指引(JNC8)改成可親許多;對老人的血糖值也寧可病人血糖略高,以避免致命危險的副作用。目前醫界對大部分輕微異常的建議都是:改善生活型態和運動,藥物也不是第一線治療了。

 

作者提到降膽固醇藥Statin(Lipitor)的有保護心臟的作用,但是他認為這跟Statin降膽固醇的效果無關,跟抗發炎效果有關。看到差點昏倒,藥理功能還能夠這樣一刀切的嗎?這邊稍微介紹一下血管慢性發炎的機制:血管本身是活的,會正常的新陳代謝。可能因為各種因素造成血管壁受傷,例如突然過高的血壓,或者是血液某個原因造成血塊。血管壁受傷的時候會釋放細胞激素(也就是發炎因子),召喚血小板和白血球等細胞前來修復。正常來說,這個任務編組是暫時性的,任務完成之後幾乎就是就地解散。在高血膽固醇的環境之下,這個受傷部份很多時候會形成 plaque(膽固醇斑塊),形成膽固醇斑塊之後,很容易反覆地釋放發炎因子(即使沒有明顯的血管受傷),造成所謂的血管局部慢性發炎,血管就會越來越狹窄。我記得Statin的抗發炎反應並不是依靠抑制某些細胞激素的受體,而是跑膽固醇合成的路徑(十七:他的anti-infalmmatory effects也和它能防止terpenoids形成有關,無法一刀兩斷說就是anti-inlfammotry有效,lipid-lowring無效)。

 

精神醫學以及醫療經濟學因為我專業能力不足,這裡就不獻醜了。讀者看完我這麼多洋洋灑灑的吐槽,大概以為格主覺得這本書很糟糕。其實我覺得他的本意是好的,但是隨著科技的演進,醫界的自省,很多部分時空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但是本書最後附的發現「發明的」疾病十二問,仍然是非常重要,可以給讀者參考。

 

這裡,稍微討論一下泛科學文章品質的問題。身為科學部落客的我們都很清楚:雖然科學很有趣,但是科普卻很不好做。主要的原因是,科學有如浩瀚無比大海,不管一個人再博學,所學所知的部分連滄海一粟都算不上。要把有趣的科學用生活化、趣味化的方式介紹給一般民眾或學生,還必須要不失科學知識的原意,就算自己最擅長的領域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更何況不是自己的領域。Gene Ng這篇文章我認為主要的問題是,他用自己的經驗套在書上加強自己的偏見。如果是自己的書評,那還無所謂,但是放在泛科學上面,個人覺得就不太適合。個人希望,泛科學能越來越好。

 

這篇文章得力於革少、十七、阿凸、沒有人、阿伊的討論和建議,在此特別致謝。

 

延伸閱讀:

顛覆醫學的另類思考
發明疾病的財團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發明疾病的人 醫療
    全站熱搜

    千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