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樣子,這是某位高手的文筆。並非格主的能力所能探討的文章!


服貿個人意見,歡迎大家交換看法。

因為上課一直有同學問服貿意見,乾脆一次寫下我對服貿看法,省得每堂課都要回答學生問題。有關服貿這協定社會上討論越來越多,網路也流傳許多懶人包。從公共事務角度來看,這次學運對引導學生關心社會議題有相當貢獻。在服貿以前,學生FB都是討論『來自星星的你』,從來沒看到一個討論「來自對岸的協定」,現在每個學生多多少少都知道一點細節,厲害的還會針對不同行業進行說明,了解服貿協定附件中每行業影響。

 

雖說網路上流傳許多正反雙方資訊,但個人閱讀後認為這些資訊多半在販賣恐懼,支持者說服貿不過台灣從此就會被邊緣化,反對者說服貿通過台灣從此就會香港化,我認為兩方都誇大服貿好處和壞處,忽略了經濟學關鍵的「邊際分析」概念。先從好處說好了,目前網路上最夯的應是彭總裁懶人包,仔細看看大概是有兩點。一個是用ECFA早收清單來佐證效益,一個是說台灣若再鎖國,會無法跟韓國競爭,產業三年內會邊緣化。

有關ECFA早收清單好處,常見的有兩個論述,一個是總裁說的中資來台投資495件,其中陸籍管理幹部264人,在台僱用9624人,創造36.5倍就業效果。另外一個是經濟部長引述海關統計,去年我對大陸出口成長率是9.7%,ECFA早收清單對大陸出口成長率則是18.5%,將近總體出口成長率的2倍,亦可證明ECFA產生應有成效。

這兩個論述其實都是錯的。真要評估ECFA早收清單效益,要比較的是有開放中資和沒有開放中資下的影響,這也是經濟學採「邊際分析」的主要精神。但彭總裁僅說明在開放中資所雇用的就業人數,但這些就業人口即使沒有開放中資,也很難相信會全部失業,這比較明顯高估就業效果;相同的,經濟部長推論也是錯的,除非台灣在開放早收清單時候,沒有優先選擇開放台灣優勢產業,摸著黑亂選早收清單,要不然這些強勢產業成長率高於平均產業成長率,應該是很正常的。真要找具說服力佐證,經濟部要找的是列入早收清單行業(如工具機),韓國和台灣簽署後在大陸的市占率變化,這個才具說服力。

在效益討論中,中經院的服貿評估報告可當做參考指標(但有網友細讀評估報告,找出明顯錯誤)。一般來說,接受政府委託計畫,受委託單位都會盡可能揣摩上意,也就是說在可能範圍內高估利益。而即使在這報告中,服貿大概是在十年後會帶來四億美金價值,約當台灣GDP的0.03%,從小數點那麼多位就可知道,服貿所帶來利益沒想像政府宣示的亮麗。個人猜測關鍵是即使沒有服貿,許多台商都已在大陸卡位服務業(如王品,全家,中租等),會因服貿有大改變的是進入困難的管制行業,如金融,保險業等。這也是這次金融業力挺服貿主因,但有一點是幾乎可以確定的,即便服貿通過,台灣也很難蛻變為亞洲區域金融中心。亞太金融中心這口號從20年前我念大學就開始喊,喊到我都當教授了還在喊。基本上區域金融中心有聚集效果,一個地理區間中只會出現一個。在東亞已經有香港,上海,新加坡,和東京。以地理區位來看,除非我們能取代香港很難變成區域金融中心,明眼人都知道幾乎是不可能任務。

第二類論點是簽ECFA讓台灣在大陸市場利於不敗之地:現在不簽服貿競爭不過韓國,將來大陸市場都會被韓國吃掉。這個論點看起來有些道理,但其實沒有考量到國際貿易的動態變化。第一,台灣出口大宗是電子業,而台灣電子業在加入ITA後,早就都是免稅了。第二,台灣許多產業的確和韓國競爭,若能先簽訂貿易協定,在大陸市場競爭的確佔優勢。但試想台灣先馳得點,中國一定會以此為談判籌碼,要求韓國在FTA談判退讓,而不會把這些籌碼留給台灣;也就是說,即使馬上簽服貿貨貿,台灣或能短期靠中國善意具備關稅優勢,但這些關稅優勢很快就韓國也會具備,不太可能長期給台灣廠商獨佔。只有台灣產品具有競爭力,才是產業競爭的長期優勢。

接下來從壞處說,個人也不認為簽訂服貿會動搖國本。這次學運反服貿,網路上問題討論面像很多也很廣,個人就幾個部分討論:就業問題,國安疑慮,和對中貿易依存度過高。

在就業問題上,主要論點是陸資很多是財大氣粗的國企,來台後會利用資金優勢,打垮台灣中小企業後壟斷市場,造成民眾失業上升以及受僱薪資下降。首先,服貿沒有開放人員流動,而是開放資金流動。中資來台後還是要聘僱本地人,對就業衝擊不大;其次,在經歷近十年不景氣,台灣服務業相對練就一身功夫。個人認為台灣服務業競爭力相當強,應該不會輸對岸。其他產業不敢說,若是個人研究醫療產業,我很難相信陸資來台經營醫院效率會贏過台大,更不要說長庚。除非陸資打定賠錢到底來經營,要不然台灣本地廠商在服務業應有競爭優勢。

在國安疑慮上,目前反服貿論述認為開放中資進入關鍵產業(如媒體,運輸,電信等),甚至允許獨資,將會對國家安全會產生威脅。個人同意中國對台有政治企圖,對中國開放需謹慎行事,但很懷疑服貿對降低這些威脅有什麼作用。首先,服貿雖允許中資進入這些關鍵產業,但實質上營運還需主管機關審查與監理。更重要的是,這論點明顯低估共產黨能力。以共產黨的精明,根本不需採獨資經營這些行業,採合資或港資就可以輕易進入這些關鍵性產業。現在即使沒有服貿,在媒體業有旺中,在物流業有順豐,在電信遠傳積極與陸企合作。以現有國際資金流動多樣特性,共產黨大可透過其他管道(如港資,外資)來掌握台灣這些關鍵性行業,而非採獨資來引起社會關注,單純以服貿來維護國家安全有點下菜刀擋子彈,很不切實際。

第三個憂慮就是服貿會使台灣對中貿易依存度提高,這論點認為台灣應該學習韓國,先和OECD國家簽訂FTA(像和美國簽訂TPP),而不要先和中國簽訂貿易協定,如此才能降低對中貿易依存度,有效分散經濟風險,也不會因過度依賴中國妨礙產業升級。這論點理論上是對的,但實務上相當困難。首先,台灣對中貿易依存度本來就很高,不簽服貿也很難降低依存度。其次,綠營執政八年只簽了一些中南美洲國家的FTA,說明和OECD國家簽FTA的困難。除非中國默許,美國外的OECD國家應該不願主動和台簽FTA;但即使跟美國簽TPP,台灣農業是否能忍受衝擊還是另一個問題,現在連美豬美牛進口都吵的天翻地覆,TPP所要求的貿易開放程度恐怕導致全民上街。

在評論完正反雙方論述後,最後講講個人對服貿看法。服貿其實沒有政府講的那麼好,也沒有在野黨宣傳那麼壞。雖說經濟學通常鼓勵簽訂貿易協定來促進自由貿易,但整體社會獲益並不代表個別團體獲益。已有許多研究指出,自由貿易助長貧富分化,社會階層高的人通常在自由貿易中獲利;相反的,普羅大眾則需忍受自由貿易衝擊。在貿易談判中,如何增加優勢產業利基,降低弱勢產業衝擊,則是貿易談判中最困難地方。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國家貿易談判常常拖個三五年,甚至超過十年的主因(美韓貿易協定談了九年,中韓貿易協定已經第十次了還是沒有進展)。

比起國外那種錙銖必較,曠日廢時的談判,台灣和中國這次簽訂服貿過程相當短促。根據經濟部說明,中國在貨貿項目不願再次大幅對台『讓利』,所以先把服務業切出先簽服貿協議;也有朋友指出這次ECFA談判,同時有經濟部和陸委會兩組人馬,談判中陸委會僅重視金融業,對其他產業不那麼在乎,不但事前沒有邀請不同產業商量如何降低個別產業衝擊(據當時負責政委薛琦說:一個一個產業討論太花時間);也沒有針對弱勢產業損失進行估算補償金額,分明是要求弱勢產業吞下苦果,這也是後來各產業抱怨連連由來。後來經濟部趕緊解釋說針對弱勢產業,分十年編九百五十二億輔導弱勢產業(其中服務業適用為30億,服務業和製造業共用為762億),作為弱勢產業的救濟措施。

雖然政府試圖透過補償基金來因應貿易自由化衝擊,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措施安慰成分居多,主因在於台灣政府已經窮了。馬政府上任來一共舉債超過1兆8,247億,中央政府舉債已經達GDP的38.6%,距離債務上限40.6%只剩2個百分點(約是2727億元),按照這舉債速度,明年政府若不調高舉債上限,政府預算就編不出來,到時候最可能是受益產業荷包飽飽,受害產業苦水滿肚。也因此,個人認為若政府真要通過服貿,需先通過財政部所提『財政健全方案』,理由有四。第一,財政健全方案本來就是年度施政目標,通過只是時間問題。第二,財政健全方案中三個主要措施:調高金融營業稅,新增個人所得稅級距,兩稅合一抵免金額減半,這些都針對高所得對象為對象課徵稅收。而這些高所得對象也是服貿協議最大受益者。第三,這方案預計每年能增加稅收700億元。假使政府能從新增稅收中固定提撥到補償基金,弱勢產業才能在服貿後確保保障。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很多民眾懷疑政府在服貿協議中,犧牲中小企業來討好大財團,通過財政健全方案能降低這些疑慮,也才更能有立場推銷服貿。

總結我的看法:先通過財政健全方案,增加稅收來確保弱勢產業有足夠補償,個人就贊成服貿協議。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服貿協議
    全站熱搜

    千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