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醫學自十九世紀下半葉,才逐漸成為我們熟悉的「科學醫學」,簡稱「西醫」。關鍵在科學,科學是轉化西方醫學的主要力量。現在西醫藉由科學的發展,從本來的草藥迷信,一路發展到器官移植和基因治療。但就一個業餘的醫學史愛好者來說,器官移植和基因治療不過是bonus。科學醫學對人類文明真正的貢獻,我想第一名毫無疑問是「改善環境衛生」;第二名是「疫苗」;第三名才是「無菌技術和抗生素的發展」。這也代表著醫學的思維,『預防勝於治療』。

 

「改善環境衛生」雖然是第一名,醫學在這裡扮演的角色並不吃重。十九世紀歐洲工業革命與都市化,造成龐大的貧民窟和受剝削的工人,人口的衛生健康變成了嚴重的問題。除此之外,海外貿易則引進霍亂等新的致命流行疾病。人口大量的集中,倘若環境衛生不佳,流行病接踵而至。若有乾淨的飲水和食物,排泄物適當的排放,都市化才成為可能。誠然是醫學建立起理論,但是環境衛生的改善仍然得力於公衛人士的推動,與政治和經濟的角力。

 

這裡我們來談談算是醫學最自豪的成就之一:疫苗的發展。談到疫苗的發展,醫學就免不了拿出「天花」來說嘴。現代的人對於天花的知識大概只剩下畫畫和書上的記載了,如果不是醫學史紀錄血淚斑斑,天花可能就只是個名詞罷了。在16世紀,80%90%的北美原住民死於天花。16-18世紀,每年死於天花的人數,歐洲約為50萬人,亞洲約為80萬人;而整個18世紀歐洲人死於天花的總數,則約在1.5億人以上。據WHO估計,在二十世紀的100年內,總共約有35億人死於天花。到了1967年,據國際衛生組織的數字,當年仍然有1500萬人感染天花,當中200萬人死亡。

 

可能有讀者很好奇,一個傳播如此廣泛,傳染途徑(飛沫傳染)如此難以預防,發病以後無法治療的疾病(沒有治療的藥物),為何會在短短的150年間,就被人類完全撲滅。第一個原因:英國醫生金納在1796年發明牛痘接種,這是西醫史上第一個疫苗(Vaccine,因此在使用拉丁字母的語言中,皆以拉丁文中代表「牛」的「vacca」作為字源,紀念愛德華.金納使用牛痘作為疫苗實驗的里程碑)。牛痘病毒跟天花病毒是同科同屬,外套蛋白非常的相似,但是毒性低的很多,人類可藉由牛痘的接種得到對天花病毒的抵抗力。第二個原因:天花病毒是「人類限定」的病毒,基本上它不會感染任何其他哺乳類生物。也就是說一旦所有的人類都有天花的抗體之後,天花在自然界沒有其他宿主,天花病毒就會滅絕。(說是這樣說,仍然有兩個實驗中心保存天花病毒;除此之外,人類也已經完全將天花病毒的DNA定序,要重製天花病毒並不是難事。)

 

一開始,西方醫學並不了解種牛痘為何能夠預防天花,他們只是觀察到擠牛奶的女工似乎沒有得天花的病例,進一步觀察之後這些女工們都曾經感染過牛痘,而這些女工們在痊癒後便終生對牛痘免疫,同時也不會感染天花。就把這個經驗,拿來人工感染牛痘,預防天花感染。直到巴斯德(Louis Pasteur)發展微生物免疫學之後,西方醫學才大致了解疫苗是如何作用,更因為微生物學的支持,發展了更多種的疫苗(巴斯德本人發明狂犬病和炭疽的疫苗)。

 

這邊要稍為提一下中醫在疫苗這邊的紀錄,根據我手上的資料:遠在明朝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開始有人將痘漿貫入鼻腔用來預防天花;在清康熙年間(康熙是中國歷史上少數的仁君,也是著名的天花皇帝),民間種人痘風行全國(這意味著天花全國大流行,而中醫治療的效果不彰)。中醫還發展出痘衣法,把天花患者穿的內衣給未出過天花的健康者穿。以現在的醫學觀點來看,這些方法十分粗糙,而且危險性非常的高,但仍是ㄧ條可行的路。根據當時中醫師的紀錄,張琰《種痘新書》說:「經余種者不下七、八千人,屈指記之,所莫救者,不過二、三十耳。」還有一些西醫對人痘的紀錄,這個人痘的死亡率大約是1-2%,成功率就不說也罷。當然,某些很自爽的中國人,就大放厥詞的說「疫苗是中醫發明的,牛痘是參考人痘的發明。」且讓我用一句話作結,連皇帝都中標,還想用這東西來說嘴,會不會太沒說服力了點!(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千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